青春西院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组织建设 > 基层团建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教师教育学院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风采回顾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3日     作者:团委     字体:  浏览次数:

  岁暮天寒,暖意不减。当冬日的晨霜铺满山脊,当熟悉的乡音唤醒记忆的巷陌,西院的青年学子们带着知识的行囊与热忱的初心,踏上了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征程。他们从课堂走向社区,从理论回归实践,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变迁,以行动回应时代的呼唤。

  这场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青年学子与故土的一次深情对话,更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基层实践的生动注脚。调研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参与社区服务的温暖接力,记录非遗文化的传承故事,助力生态保护的绿色行动……每一位参与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真谛。他们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街巷院落,让青春智慧在家乡沃土上生根发芽,让青年担当在服务奉献中熠熠生辉。

  青春西院微信公众号推出返航·与家乡的双向奔赴”返家乡“社会实践专栏,我们将聚焦这群“返家乡”实践者的足迹,透过他们的视角,看见乡村振兴的微观图景,感受基层治理的创新活力,聆听文化传承的时代新声。这里既有汗水与泥土交织的成长印记,也有理想与乡情碰撞的动人篇章。让我们共同走进他们的故事,见证西院学子以赤子之心赴家乡之约,用青春之力书写家国情怀的炽热答卷。

  

  

  2022级学前教育1班张雨欣:“寒假期间,我通过‘返家乡’系统成功申请到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青春志愿 爱在旅途’志愿服务项目的名额。志愿服务的日子里,我每天早早来到车站,穿上那件红色的志愿者马甲,便开启了一天的忙碌。我的主要工作是在候车大厅引导旅客、解答疑问,帮助有需要的人搬运行李。一开始,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有些紧张,担心自己无法应对各种问题。可当我第一次帮助一位提着大包小包的大叔找到检票口,他那一句真挚的‘谢谢’,瞬间驱散了我内心的紧张。

  此次志愿服务,不仅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更让我深刻理解了奉献的意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温暖和力量。在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温暖继续前行,用实际行动去传递爱与关怀。”

  

  

  

  2023级学前教育1班杨培培:“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了提升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报考我们教师教育学院,我满怀热情的去往了成都市简阳实验学校和四川省简阳中学两所学校进行宣讲。宣讲当天,走进熟悉的教室,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朝气和求知欲的脸庞,紧张感油然而生。但当我开始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经历以及成长故事时,那种紧张逐渐被自信和热情所取代。我向他们介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分享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挑战与突破,还讲述了如何在大学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弟学妹们专注的眼神和不时举起的提问小手,让我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渴望和憧憬。

  这次活动让我对母校有了更深的情感联结。曾经在这里度过的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如今能够以这种方式回馈母校,为学弟学妹们贡献一份力量,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它让我明白,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母校永远是我们的根,我们有责任为这片培育我们的土地增添新的光彩。”

  

  

  

  

  2024级小学教育1班彭险利:“寒假期间,我参与了米易县乐阳社会工作者协会开展的关于留守、困境儿童就近照护活动。通过这次‘返家乡’照护困境留守儿童的经历,我深刻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绽放的种子,困境只是暂时的阴霾。我们的关爱与陪伴,便是那穿透云层的光,给予他们温暖与希望。

  回顾这段时光,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对温暖的期盼。我深知,自己所做的不过是点滴微光,但微光汇聚,也能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社会责任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一次真诚的陪伴、每一个耐心的解答。我会带着这份感悟,将关爱困境留守儿童融入生活日常,让这份爱不断延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温柔力量。”

  

  

 

  

  

  2024级学前教育2班潘秋宏:“为保护大气环境,预防森林火灾,在春运期间,我来到了泸县太和社区参加社区志愿活动。我和其他志愿小伙伴们一起为宣传禁燃烟花爆竹走访了多家住户,向居民发放宣传资料,并耐心讲解禁燃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禁燃烟花爆竹政策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未来,我将继续关注环保问题,积极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为共建绿色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级小学教育4班李恺婧:“这个寒假,我以志愿老师的身份回到家乡资阳市,参与了师园社区寒假托管班的工作。这段经历让我对‘返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托管班中,我负责辅导小学生的作业并组织活动。孩子们的天真与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感受到教育的意义,也让我意识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不易。面对不同性格和学习能力的孩子,我学会了耐心与因材施教,这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回到家乡让我感受到资阳的变化与温暖。邻里之间的关怀、社区的发展让我倍感亲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感肩负的责任,未来我希望用所学知识为家乡贡献力量。这次实践让我明白,返家乡不仅是一次回归,更是一次回馈。我将带着这份责任感继续努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级小学教育3班刘羽璇:“在这个难忘的寒假,我通过文明兴蓉这个平台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过好中国年——福满乾坤·年味游园志愿服务活动。我负责协助签到工作。看着老老少少满怀期待地赶来参加活动,我认真引导他们签到,耐心解答疑问,在这过程中,我锻炼了沟通能力,也收获了大家的笑容与感谢。维持秩序时,我时刻留意现场情况,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看到小朋友们在游园中欢快奔跑,家长们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深感自己的付出十分值得。当有人因找不到活动地点而迷茫,我主动上前指引;有人对活动规则不了解,我热情讲解。这次志愿活动,不仅让我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更让我明白奉献的意义。我学会了团队协作,懂得了责任担当。未来,我渴望参与更多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2024级应用心理学1班陈咏燕:“本次实践主要侧重于岗位实习(来凤县融媒体中心播音员)。在这里,我主要负责中心节目的播音、配音及县内大小活动的主持解说工作。这段经历,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家乡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成长感悟。

  在家乡电视台的社会实践,不仅让我胆量上得到了锻炼,更让我在情感上与家乡建立了更深的联系。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家乡的故事都值得被记录,每一份对家乡的热爱都能汇聚成推动家乡发展的力量。未来,我希望能带着这份热爱与责任,继续关注家乡,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615000

蜀ICP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