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活动

“一粒种子”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1日     作者:教师教育学院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一粒种子》

我叫刘涛,是一个来自成都的“残缺”的人,在上大学以前,我浑浑噩噩,好像总在找寻着什么,物质生活的优越让我始终不能辨析那份“缺失”,是什么东西。城市的生活浮华且喧嚣,我想要一场逃逸,逃到安静的地方去,逃到纯粹的地方去,逃到令我心安之归处。仰望迷茫的夜空,或许,我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呼唤,来自 大凉山的呼唤。所以,我来到了西昌学院,选择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我想看清自己,更多地是,我想看清人心。

最初来到这里,看着校门口赫然的“西昌学院”四个大字,我总感觉心中有一阵钝感,如棉花似的钝感,就好像,有什么东西,变得不一样了。那时的我,又怎么会预料到,我和西昌学院、和大凉山这片土地之间的不解的缘。

缘来凉山

初至学校,适逢凉山州七十周年庆,我也很荣幸能够作为演员参与其中。迷茫之中,匆匆上阵,大学这篇乐章的一开始便谱出了特殊的曲调。最开始的排练,是一群还很陌生的同学们,我还不清楚,什么叫做“民族高校”,只是听说,某某同学是什么什么民族,也能感觉到,某某同学说着我难懂的言语。直到那天,那是第一次合练,我们不再在学校内排练,我们去到凉山民族体育馆,我看到了,让我一生都无法忘怀的一幕,我看到了,很多人,很多......穿着各式各样从未见过的服饰的人,我第一次感觉到民族这个概念,也第一次领略到,书上的那一句“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魅力。我深深地被他们所吸引,置身其中,我渺小,却又和他们紧紧地挨着。我们是一体的,我们是团结的,我们要共同站在那个舞台,庆祝这弥足珍贵的七十周年。我是荣幸的、激动的、震撼的......当我也穿上民族服饰,在舞台上演绎着民族的歌舞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我和这片土地的缘。

缘于种子

在来到这个学校之前,我通过互联网接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他们热心、善良、乐于助人,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提前了解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愿意帮助我时,他们却好像统一了口径似地说着“我们是在播种,我们是一粒种子。”“种子”,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用到这里,我很感谢这粒种子,也对它充满了好奇。后来,我在班级群里看到了一则通知,“一粒种子招募同学参加学习活动了。”于是,我果断报上了自己的名字。现在回望,那一刻,也就是改变我一生的时刻。

第一次学习,是在一间教室里,没有课桌,只有一位不一样的老师,他姓原,大家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圈,听着原老师给我们讲授着我这么多年来从未听过的一个词汇“正念”。经过原老师的讲授,我初步了解到正念,并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我们开始练习正念时,当我轻轻闭上眼睛,觉察我的呼吸、我的身体、我的情绪,我心中顿时涌上无比的激动,而这种激动,是因为我感觉到了,“我”的存在。这门学习课程,叫“童蒙正念”。经过长达六周的学习,在正念这方面,我成为了合格的“儿童”了。

如果说,童蒙正念是学习者自我的修炼,那青春正念,就是讲授者与被讲授者的正念互动了。在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西昌市安宁镇安宁小学,开展为期八周的青春正念课程的讲授活动。还记得第一次上课时,同学们对于台上这个青涩的,陌生的老师并不惧怕,整个课堂是哄闹的,无序的,也是令人挫败的,我不知道怎样去应对,只能硬着头皮讲下去。第一节课后,遭受挫败的小老师们进行了深深地反思与总结,为下一次课程做好准备,我们从不退缩,我们愈挫愈勇,尽管在夜深人静时分,我们也会进行深深地自我怀疑,但心中的那份坚持,让我们毅然坚持我们的实践。就这样,我们对于课堂的把握愈发熟练,也渐渐和同学们建立起联系。经过七周的学习,终于迎来了我们第八周的总结课程,这是让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一节课。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任务性地询问台下同学对于这门特殊的课,和我这个特殊的老师有什么看法。然后,我便看见了前七周从未如此多数量的举起来的手,我点了其中一名同学,接下来,我听到了让我震颤一生的那一句“老师,您辛苦了。”霎时间,我顿住了,这不是我预料中的或专业,或戏谑,或敷衍的答案。甚至,这和我问的问题毫不相关。我被感动了,我感受到一种对于课堂的失控感,区别于第一次上课时的失控感。我第一次明白了“教育”二字的意义,孩子们可能并没有完全知道我所讲授的内容,他们也不都在乎回答对问题时被夸奖的感觉,但他们知道,他们要表达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他们想说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我并不气馁,当他们都对我说出“您辛苦了这句话时。”我知道了,我的付出是有意义的,也在实践中学到了新的,并非从原老师那里得到的东西。最开始,正念是静态的,以非评判、集中注意力、保持好奇心为基础的理念。可是,那些孩子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正念状态,那就是“变化”,是在学习正念过程中,自我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奇妙的,甚至是充满魔力的。回顾当时,当我深深地沉醉在这种变化中时,那颗在童蒙正念中种下的种子,在青春正念的实践中,发芽了。

缘结布拖

一粒种子项目,是西昌学院心理学社暨正念与心理分析研讨班成员所共同孕育的。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我始终坚持“正念、关怀、洞察”的理念,积极参与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终于,我有机会跟随团队,去到凉山州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心理服务实践活动。

这是全国最后一个通路的村子,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跋山涉水来到了这里,初至阿布洛哈,我感到些许无力,这里是不一样的,不能照搬以前的实践经验去开展活动的。我们驻扎在村子里一个小学的坝子里,当地的孩子们对于我们这些外来者,首先感到陌生与好奇,我们远远地观望着我们,却又不敢靠近。队伍驻扎好后,我们带着入户物资,在村子里挨家挨户的寻访着,期间,我们还结识了两位小翻译官,这很大程度上便利了我们的入户交流。经过一下午的入户,我们和村子里的人建立的初步的友好关系,孩子们也渐渐地向我们靠近。第一天的活动开展地倒是十分顺利。

第二天,我们按照计划面向孩子们开展正念教育和民族文化活动,想来,对于这样的课堂,村子里面的孩子是不能一来就适应的,很快,他们表达出对活动的抗拒,随后,演化成对我们的驱逐,他们调皮地捉弄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小队大部分成员都感到十分生气,却又不愿意和他们较真,我也如此。可是,她不一样,她是我们的带队师姐,面对孩子近乎顽劣的态度,师姐很耐心的蹲在孩子们面前,为他们整理衣服,耐心地询问他们的名字,也耐心地听着他们的戏谑。很快,孩子们都慢慢地静下来,所谓的气愤怨怼,也就烟消云散了,我做不到,做不到像师姐那样耐心,像师姐那样平静。我问师姐“为什么那些小孩子那么过分,你还不生气呢。”师姐没说什么,递给我一张卡片,那是我们团队的宣传卡片,上面,印着一粒种子,一粒象征“坚韧、顽强”的种子。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在意外与不意外交织的情况下,开展了活动。在临行前的一天晚上,当地的村委会为我们践行,我们围着篝火,跳起了彝族舞蹈—达体舞,这是我在学校学过的舞蹈,在学校跳起它时,我只觉得繁琐,疲倦。但那天晚上,当一群刚认识的人,毫无顾忌地手拉手,形成一个圆,围着篝火,在熟悉的音乐下,跳起熟悉的动作时,我却有不一样的感觉,曾经标准机械的动作,在那个时候,大家跳得随意又尽兴,那个手拉手形成的圆,变得不再规则但异常坚固,在大家的欢笑声中,这圆环,也像花朵一样绽放。

临行前,我们早早地起床收拾行装。那些孩子们也来了,这一次,他们不是来捣乱的,他们异常安静,也很听话,他们热情的帮助我们收拾行李。很快,接我们的车也来了,孩子们也帮着我们装车,小小地身躯,“滑稽”又心酸。或许是一种心有灵犀,整个过程大家都没有说什么话。直到,身后,冒出来一个声音“别走!”,这个声音出自一个小女孩,听起来十分稚嫩又熟悉,却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那股棉花似的钝痛,我不敢回头面对那个声音,可,那双手抓住了我的衣角,再一次用稚嫩的声音说着“不要走!”,这一次,更多了一些坚定,我再也忍不住,转身保住那个小女孩,也跟着哭了起来。顿时,周围尽是拥抱的人群,尽是......不舍的哭声。返程的时间很急,开车的叔叔催促着我们,天不遂人愿,我们擦去自己脸上的泪,也抚慰孩子们脸上的不舍,随即坐上了车。我们尽力让自己保持平静。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我们铭记一生,数十名孩子奔跑着追在车后,声嘶力竭的喊着“老师,再见!......”,这一幕再次让我们热泪盈眶,千言万语难穷尽,只留下一句“好好读书”

车子行在返程的山路上,看着连绵不绝的山脉,我第一次感受到除亲人之外的思念与眷恋。阿布洛哈,好像,也是我的家。在那短短的几天内,用她的一草一木,用她的人,真切地养育了我。我第一次明白支教的意义。

缘向支教

西昌学院一直是有顶岗支教服务的。以前,我并不明白支教的意义,总觉得最大的作用就是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但在一粒种子项目服务中,我明白了,顶岗支教,带去的不仅仅是知识,是教学技术和方法,更多的是关怀与爱,是对于这片贫瘠的土地而生长出来的爱。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深刻地领略到“教育”两个字的分量,我是城里出生的孩子,但我应该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上坚韧顽强的人们,我要做一颗种子,我要深深扎根在这里,我也要顽强地生长,我不再“残缺”,我找到了让自己完整的东西,我想要投身于教育,帮助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我要在这片土地播种,让更多顽强,坚韧的生命能够有机会绽放。

回望来路,我心中的那颗种子早已发芽;展望未来,我想要投身于顶岗支教的工作之中。一颗种子的光或许是微小的,但,微光会吸引微光,我们紧紧汇聚,形成一道温暖耀眼的光。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如今的我,是一个“完整”的人,我始终热爱应用心理学专业,我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我不再想要看清人心了,我想去温暖人心,照亮很多人的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北工业园区西昌学院(北)

联系电话:0834-3958145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邮箱:jsjy@xc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