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路线
在我校现有的基础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立项建设的省级动科类质量工程项目的基础上,依托区域优势和行业特点,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重点建设的原则,采用校企优势互补、校企联合、共同育人等措施,提高动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建设具有先进技术和设施的动物科学类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
1、将"农、科、教"、"产、学、研"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技能培养+创业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采用"1+1+1"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培养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是大平台学习,专业选择定型后,再进入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训练,课程学习将充分利用院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介入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和经营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最后为综合实训和创业孵化阶段,即工作学年,学生将充分介入在研项目和生产、经营企业,利用实用新技术孵化各种创业项目,零距离轮换融入各岗位群,考取相关工种证书,完成毕业实习任务,全面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面向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互享,互惠双赢。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实训基地中进行实践,接受锻炼,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扮演好学生和真正的社会工作者两种角色,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养殖业实际生产情况,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订单培养"是动科类专业示范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学校提供理论学习、科研平台,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稳定的实践平台,使学生"产学研"一体化,实现毕业零适应上岗。
二、技术指标
1、项目完成后,实训基地将成为农业院校动科类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可满足动物医学、动科科学、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畜牧兽医等专科专业80%以上的校外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能够满足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植物检疫、农村区域发展、生物科学(生物制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40%以上的校外实训任务。预计能够满足学生畜禽养殖、药品生产、动物疾病诊疗、饲料生产与质量检验、动物产品加工与检验、动植物检疫、养殖环境规划与检测等共7个大类,200余个小类的技能实训项目,同时承担培养动科类专业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任务。
2、项目建成以后,动科类专业在实训基地可实现"基础训练模块化,专业训练集约化,创新训练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与区域经济、行业结合情况
1、项目建成以后,针对动科类专业的实际,可实现"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
2、动科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及工作认真负责,这就必须要求基地建设贴近动科类生产、技术、管理及服务一线。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由学生亲自操作,并按照预定的岗位群对基本技能进行实地训练,在实训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及职业素质。
其次,动科类专业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就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真正实现三赢:企业为学校提供了行业企业信息、资金支持、教学改革建议等是"学校赢";学校为企业输送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专家教授顾问、新理念新思路等,是"企业赢";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理论,得到了技术,同时直接面向用人单位,真正实现实行是"学生赢"。
3、项目建设中,我们立足于实训、科研、培训、生产、示范及服务六位一体,拓宽实训基地的功能,将实训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实训基地中"双师型"功能的体现。学校鼓励在校教师深入基地参加实践锻炼,实行老教师指导制,带动年轻教师尽快步入实践及教学角色,另外以项目为依托,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师在实训中心教学,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实训中心,根据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立项研究,为教师科研选题和提高科研能力创造了条件,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问题。
5、在实训基地企业依靠学校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仪器设备优势,解决生产中问题,另外企业也为自己发展做好人才的储备,师生在实训中心教、学、做也提高了企业职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同时学校为企业培训骨干力量,让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同时,实训基地可开展多层次的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为行业和社会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专业技能培训及其他各类服务,发挥更大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
6、目前,该项目已与西昌华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西昌三牧乳业、凉山科华奶牛繁育基地、四川乾坤集团、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共同育人"协议,并已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