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1日 作者:马铃薯研究中心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2018年8月25日,研究中心部分成员赴甘洛县参加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反贫困高峰论坛。论坛在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局、成都市社科联指导下,由甘洛县政府、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等单位主办,四川民族山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究中心等部门协办。四川大学、四川省企业经济促进会PPP发展中心、五粮液集团、四川雅博社信息技术公司等18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专家、企业家、政府部门代表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就如何在新时期做好反贫困工作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教授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与贫困斗争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反贫困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举措。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市场与社会主义的结合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巨大活力,反贫困是弥补市场缺陷的必要手段。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就是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实现减贫,坚持开发式扶贫,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特别是中国特色精准扶贫方略为世界反贫困理论贡献了中国智慧。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教授认为:乡村组织振兴是农民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的关键。从经济发展规律看,现代市场经济是组织经济,现代乡村是组织化的乡村,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是乡村组织。同时也指出:组织振兴一定要注重协同性,包括线上组织与线下组织的协同、村组集体组织与行业组织的协同、公司等组织与农户、科技人员的协同、组织内部的责权利协同、组织振兴与多规合一的协同、组织振兴要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协同等六大协同,乡村组织振兴必须要注意系统性与均好性。就具体措施而言,乡村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新技术对产业和经济的带动作用,如通过搭建农特产品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直播、网络营销、电商销售的方式,拓宽品牌知名度和销售渠道。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龚勤林教授指出,“扶贫”、“扶志”和“扶智”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扶贫”是目标,“扶志”和“扶智”是手段;“扶志”可以创造内生激励机制,有效防止返贫;“扶智”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消除贫困。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贺立龙副教授认为,瞄准机制与施策成本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命题。瞄准不同贫困人口“致贫机理及脱贫需求”,进行长效施策与赋能,才能为之“拔除穷根”。精准扶贫的政策执行效率,取决于“瞄准精度”、“政策效力”与“执行成本”。应提升扶贫供给与脱贫需求契合度,做到精准;弱化救济、强化赋能,规避扶贫“福利陷阱”;激发贫困人口的市场活力与自生能力,“拔掉穷根”。
本次论坛由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熊兰教授、副院长邓翔教授及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沈光临教授分阶段主持。会上,甘洛县委副书记杨介绍了甘洛县精准扶贫的情况。凉山州扶贫移民工作局副局长段泽普、成都大学商学院张千友副教授、重庆工商大学人口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薛骁博士、五粮液集团副董事长邹涛、四川省企业经济促进会PPP发展中心主任胡鹏、四川雅博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世兴、宜宾兴文县脱贫攻坚办副主任黄世碧、广安岳池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李春林等高校专家、企业家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就马铃薯产业与凉山州深度扶贫、县域特色农副产品如何借力电商平台打造可持续发展价值链以及地方扶贫工作的思路与实践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