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
              

防范非法金融 守护合法权益 | 岁末年初防范非法金融知识宣传


来源: 时间:2025年02月13日 点击率:  字体:增大 减小打印 】【 关闭

  近期,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非法金融活动也呈现出多样化、隐蔽化的趋势,严重威胁广大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针对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现作出如下提示:

  一、认识非法金融活动的危害

  非法金融活动包括但不限于非法集资、金融诈骗、虚假宣传、非法放贷、地下钱庄等,这些活动往往披着高收益、低风险的外衣,实则暗藏巨大风险。它们不仅可能导致金融消费者遭受巨额经济损失,还可能破坏金融市场稳定,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图片1

  二、了解常见非法金融活动手段

  (一)承诺高额回报。非法金融活动往往以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率吸引投资者,如“保本保息”“年化收益率高达XX%”的虚假承诺。(二)编造虚造项目。通过夸大公司实力、虚构项目背景、伪造政府批文等手段,制造虚假繁荣景象,引诱消费者投资。(三)虚假宣传造势。聘请明星名人站台,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发布广告,报刊上发表专访文章,制造虚假声势。(四)利用互联网平台。借助网络社交平台、手机APP等新媒体渠道,进行跨地域、广覆盖的非法金融活动宣传,增加其隐蔽性和传播速度。(五)非法集资与传销结合。将非法集资与传销模式相结合,通过发展下线、层层返利的方式,迅速扩大集资规模。

  图片2

  三、关于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诱导消费者“债务重组”的风险提示

  近期,在社交平台上出现打着“债务重组”“债务优化”旗号的不法贷款中介信息,诱导消费者“借新还旧”或者申请高息过桥垫资,这种所谓的“重组”和“优化”不仅隐藏着高额收费陷阱和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而且可能被诱骗实施诈骗等犯罪行为而触犯法律。为此,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债务重组”的本质及其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图片3

  此类“债务重组”贷款中介活动主要有以下两种套路:

  (一)借新还旧。不法贷款中介以“债务优化”“帮助解决债务问题”等名义,为贷款偿还压力较大或已逾期的消费者推荐“无抵押信用贷款”,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并促成贷款机构发放相关贷款,用于“置换”消费者原有贷款。贷款中介根据消费者征信情况收取高额手续费。

  (二)提供高息垫资,收取“砍头息”。不法贷款中介以帮助消费者“养好征信”等名义,诱导消费者向其申请垫资,再帮消费者申请贷款偿还垫资。在此过程中,中介机构首先收取一笔不菲的垫资费,促成贷款后再按放款额一定比例收取高额的服务费。

  参与上述“债务重组”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以下风险:

  (一)高额息费导致的还款压力。不法中介为牟取利益,在诱导消费者“以贷还贷”或者使用其提供的过桥资金时往往从中收取服务费、手续费、垫资过桥利息等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消费者“债务重组”后的综合资金成本远远高于正常银行贷款的息费水平,尤其是通过中介垫资再贷款偿还垫资的方式,不仅要承担垫资费,还要承担高额的服务费。消费者若无稳定的资金来源,通过借新还旧、高息过桥垫资等方式,不但不能真正缓解债务压力,还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陷入更大还款压力的困境。

  图片4

  (二)信息安全权被侵害。消费者在选择不法中介帮助贷款或提供垫资时,需将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财产信息等重要信息提供给对方。部分中介因管理不善或者为谋取非法利益,可能造成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甚至被出售,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图片5

  (三)违约违法风险。消费者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会明确约定贷款用途,所谓“债务重组”的两种方式均涉及“倒贷”,消费者未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将承担违约责任,不但可能被银行要求提前还贷,个人征信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如果配合不法中介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通过编造虚假理由、使用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获取贷款资格,此行为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消费者甚至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四、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的措施

  (一)增强风险意识。金融消费者应保持理性投资心态,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不轻信高息诱惑,不盲目跟风投资。(二)核实机构资质。在参与金融活动前,务必核实相关机构是否具备合法经营资质,如查看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三)了解产品信息。对金融产品进行充分了解和风险评估,关注其收益与风险是否匹配,避免盲目投资。(四)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五)及时举报非法行为。一旦发现非法金融活动线索或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应立即向金融监管局、公安机关等部门举报。防范非法金融活动是每个金融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共同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远离非法金融活动的诱惑和陷阱。

  来源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创新杨浦(配图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办公楼

邮编:615000

联系电话:0834-2580061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邮箱:tzxcb@xcc.edu.cn

蜀ICP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