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位于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学校肇始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应用办学源远流长,实践育人特色鲜明。几经变迁,2003年教育部批准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西昌学院。学校是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院校,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一所省、部、委共建高校。2022年,学校被增列为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受援高校,由中国农业大学对口支援。2024年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农业、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安宁、邛海两个校区,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45.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1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2亿元,纸质图书258.86万册,数字资源量1208.95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9592人。
人才强校,效果显著。学校现有教职工1323人,专任教师1078人,其中正高职称114人、副高职称289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96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省突出贡献专家及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5人、凉山州菁英计划人才2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峨眉计划、青城计划、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师德标兵、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优秀教师”等10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
教研教改,成绩突出。学校自升本以来,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73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2个、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57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学团队8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特色专业6个、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课程思政标杆院系2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卓越培养计划项目”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创新性实验项目3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应用型品牌课程共83门。在省属同类院校中,教改成果名列前茅。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现涵盖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学科建设遵循“服务区域、特色发展,突出应用、注重需求,统筹规划、重点建设”的原则,以“做强农科、做大工科、做精文科、做优师范、做特艺体”为发展定位,落脚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的实现,对接地方发展需求,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为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现有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作物学、民族学),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1个(作物学)。
特色科研,有声有色。学校以特色资源研究为重点,是地方资源开发的研究基地。在攀西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研究特色。学校现有各级科研平台41个,重点开展以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为主的科学研究。获国家级项目立项42项,省、州科技进步奖70项,获省级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18项,选育作物新品种28个,获得国家专利361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69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27项。学校被授予“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
社会服务,广获好评。学校按照“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发展思路,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协同化”办学理念,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重点,是地方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20万。全州县处级干部的50%、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的70%、高层次农牧人才的80%、水电和建筑领域技术骨干及高层管理人员的85%均毕业于西昌学院。近年来,围绕地方人才需求,依托“四川省彝汉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四川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等平台,为地方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基地。依托“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团结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融入人才培养。在彝族母语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方面全国领先。先后获“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以服务地方为己任,是助力凉山乡村振兴的行动基地。充分发挥智力、人才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产业和消费帮扶,全力支持凉山乡村振兴。开展“6+1+1”彝区顶岗支教、“一村一幼”“姚基金”志愿者支教等助推教育帮扶。在脱贫县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科技服务、技术指导、培训和科普宣传等,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助农增收致富。开展文化艺术服务和彝区乡村美化等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和乡村文明建设。每年组织2000余名志愿者深入凉山17个县市开展宣传教育,助力彝区“禁毒防艾”攻坚战。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预防艾滋病教育试点高校”。2018年,彭丽媛大使到校参加“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充分肯定了学校在“禁毒防艾”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并为学校“青春红丝带志愿团”授旗。
对外合作,内容丰富。学校和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百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新工科产业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与意大利巴勒莫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世纪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法国巴黎视觉设计与传达学院、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选派近百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交流访问;现有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老挝、科特迪瓦、加蓬、孟加拉国、博茨瓦纳、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阿富汗、卢旺达、喀麦隆等14个国家留学生在校就读。
面向未来,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凉山、面向四川、辐射西南,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数据更新于2024年8月31日)